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11日,《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在省政府网站公布。《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为目标,聚焦补短板、增后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增强供给能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导向,坚持投资、建设、运营、监管、服务并重,重点推进对全省或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公路、铁路、机场、港航、能源、水利、信息、城建、环保和科技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

  经营性项目以社会投资为主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是,按照项目性质将基础设施项目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三类,结合项目特点,分类施策,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供给主体。

  对于经营性项目,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2017-2020年,对具有收费经营条件,并且经营收费能够覆盖投资成本的经营性项目投资约10700亿元,共195项。此类项目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更多质量高、价格优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政府做好相关行业发展总量研究和重大项目规划布局,规范市场秩序,对市场环境较好的项目向社会让利,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

  对于准经营性项目,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2017-2020年,对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仅靠市场难以达到供求平衡、需政府补贴部分资金或资源的准经营性项目投资约9600亿元,共233项。此类项目作为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非经营性项目,要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2017-2020年,对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的非经营性项目投资约4400亿元,共115项。此类项目由政府兜底,按项目隶属关系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坚决履行提供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义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审批流程再造

  除了项目供给之外,《实施方案》同时强调要推进资金供给、制度供给。

  为创新投入方式,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实施方案》透露,我省将组建广东省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由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组建广东省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基金规模不低于5000亿元,首期关账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根据资金使用和项目储备情况安排规模。政府首期出资规模不低于200亿元,向银行、证券、保险、大型企业等募集资金不少于1800亿元。同时,组建行业、地市基础设施投资子基金,基金通过直投项目和参股行业、地市子基金,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本金,社会资本对基金投资资本金项目跟投跟贷、联合投资,发挥好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形成组合投资。行业子基金优先安排省本级以及粤东西北地区的项目,地市子基金主要安排本地市的项目。

  《实施方案》提出,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的项目前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前期工作事项,采取会商会审的方式,集中研究解决影响项目前期工作的突出问题。同时,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限,精简项目审批核准事项,实行并联审批。特别是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审批流程再造,逐一梳理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对项目建设同一阶段事项要研究先后次序,合理并联。

  根据《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广东将重点推进对全省或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公路、铁路、机场、港航、能源、水利、信息、城建、环保和科技等十类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聚焦补短板、增后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543项,总投资约4.8万亿元。2017-2020年投资约2.5万亿元,建成投产一批重大项目,使我省基础设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到2020年,形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核电、城市轨道等面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补齐粤东西北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移动宽带普及率等供给短板,基本建成较高质量和效率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供给体系。

  “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543项,2020年形成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十类重大项目投资4.8万亿元

  高速公路

  通车总里程达到11000公里,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短板】当前,我省高速公路密度为4.2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珠三角高速公路网密度为7.49公里/百平方公里,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地区水平,但结构布局仍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密度仅为2.86公里/百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28个省区的第15位,处于中下水平。粤东地区出省通道仅1条,粤西地区的茂名市仅1条,云浮和湛江市各2条,粤北地区的河源和梅州市分别为2条和3条。国省道和农村公路路面状况差、优良路率低、养护任务重且资金不足、危桥险段多、安全设施少等问题仍普遍存在。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滞后,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顺畅,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后劲】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4580亿元,建设深中通道、武深高速仁化至博罗段、玉林(省界)至湛江高速、汕湛高速惠州至云浮段等高速公路项目92项,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粤境段,省内干线全部贯通,实现与各陆路相邻省(区)间拥有5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与港澳间拥有6条高速公路通道,珠三角核心区通往粤东有3条高速公路通道、通往粤西有6条高速公路通道、通往粤北有9条高速公路通道,通车总里程达到11000公里,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投资约1450亿元,建设国省道、农村公路、滨海公路、公路客货运枢纽(站场)等项目5项,国道和省道中二级以上公路占比分别达到95%以上和60%以上,路面优良率分别达到85%和80%,实施未通客车行政村窄路基路面改造6680公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822公里,公共交通服务指数达到100%。

  高快速铁路

  实现市市通高铁,与周边陆路相邻省份均通达高铁

  【短板】当前,我省高速铁路密度为0.83公里/百平方公里,与江苏、山东、浙江等经济体量相近的省份相当,高于地理面积相近的河北、湖北、河南、吉林等省份,虽大幅领先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欧盟0.16、西班牙0.47、法国0.36、意大利0.32、德国0.26、日本0.69、韩国0.62),但省内高快速铁路骨架网络尚未形成,整体运营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粤西三市及粤北河源、梅州两市尚未开通高速铁路,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至粤东人口密集地区的通道标准不高、能力不够,珠三角城际铁路虽已建成3条线路,但未形成区域城际铁路网络。

  【后劲】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1360亿元,建设广州经汕尾至汕头、深圳至茂名、赣州至深圳等高速铁路项目11项,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2000公里,形成东连海峡西岸、沟通长三角,西通桂黔、辐射大西南,北达湘赣、连接中原地区的“五纵两横”高速铁路骨干网络,实现市市通高速铁路,与周边陆路相邻省份均通达高铁。投资约1300亿元,建设广佛环线、穗莞深、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等珠三角城际铁路项目22项,启动粤东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650公里,基本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纵贯南北、沟通东西两岸的珠三角城际铁路主骨架,实现珠三角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全省铁路主通道客运快速化、区域城际化。

  民航运输

  机场服务基本覆盖全省县级行政单元

  【短板】当前,广州、深圳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不强,辐射泛珠三角、服务全国的能力不足,旅客吞吐量在全国机场排名分别位列第三、第六位。民用运输机场布局不均衡,珠三角9市共有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佛山等5个机场,服务人口约6000万人,而粤东西北12市只有揭阳、湛江和梅县3个机场,服务人口约5000万人。

  【后劲】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880亿元,建设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深圳机场扩建工程、湛江机场迁建工程、惠州机场改造工程、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揭阳潮汕机场改扩建工程、广州第二机场等项目16项,形成“5+4”骨干机场格局,机场服务基本覆盖全省县级行政单元。以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为核心,建成辐射泛珠三角、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民航运输网络,与国内、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主要城市形成“4小时航空圈”,与全球主要城市间实现12小时通达。

  港口航道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门户

  【短板】2016年我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8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集装箱货物吞吐量5782万标箱,居全国第一位,已达到世界级水平。但港口发展存在资源分散、同质化竞争现象,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整体运营效率不高。公共航道、锚地、防波堤等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港口发展,集疏运体系不完善,汕头、潮州、揭阳等市部分疏港公路等级低、疏港铁路不配套。深水航道通航能力不足,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150公里,居全国第二,但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仅897公里,占比7.4%,远低于13%的全国水平。

  【后劲】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380亿元,建设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等港口码头项目21项,加快区域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以广州港、深圳港为核心加快港口整合,促进全省港口协同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的港口发展格局,构建对接港澳、联通西江、服务泛珠三角的世界级港口群,到2020年全省港口货运吞吐能力达20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6500万标箱,巩固全国领先地位,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门户。投资约280亿元,建设北江(乌石至三水河口)航道扩能升级工程等航道整治项目40项,基本建成适应大型船舶需要的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和江海联运、辐射周边的内河航道体系。

  现代能源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6%

  【短板】当前,我省清洁能源比重约为34%,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处于全国领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偏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1%,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整体规模偏小(总装机容量440万千瓦),落后于江苏(1100万千瓦)、山东(1300万千瓦)、浙江(460万千瓦),油气管道保护和储备应急能力薄弱,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充电设施互联互通程度较低。

  【后劲】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6150亿元,建设陆丰核电、惠州核电、核燃料产业园和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广东段等项目89项。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核电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放缓煤电建设进度,加快煤电落后产能淘汰,加强能源节能减排;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合理增加西电接收;持续强化电力、天然气和油品输送网络,加强配网和农村电网建设,进一步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全省化石能源消费趋于峰值,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6%,率先在全国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水利防灾减灾和水安全保障

  县级市城区和主要乡镇防洪标准分别达到50年一遇和10-20年一遇

  【短板】我省水资源分布不均,区域水资源配置不合理,洪涝潮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山边、水边、海边”防洪减灾问题比较突出,河湖保护力度有待加强,水安全问题凸显。

  【后劲】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1130亿元,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韩江高陂水利枢纽、粤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海堤达标加固等项目40项。加强大江大河防洪骨干工程、“山边、水边、海边”防洪薄弱环节、中小河流治理和海堤达标加固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建成珠三角水利现代化体系和粤东西北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县级市城区和主要乡镇防洪标准分别达到50年一遇和10-20年一遇。

  信息基础设施

  实现全省广电网络互联互通“一张网”

  【短板】当前,我省光纤网络建设明显滞后,光纤端口占比居全国第18位,8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居全国第30位,20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居全国第27位,100M、50M以上宽带用户数分别为590万户、1058.9万户,占比分别为20.7%、37.9%,光纤接入用户占比66.2%,低于全国76.6%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8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粤东西北光纤入户率44.7%,远低于珠三角的71.5%;全省农村光纤接入用户552万户,仅占总数的28%。

  【后劲】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1390亿元,建设4G/5G移动通信网络、高速传输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站、新型数据中心等项目16项。加快4K电视基础网络建设,推进电视传输网络双向化改造,推动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实现全省广电网络互联互通“一张网”;大力发展100M以上光纤接入用户,力争到2020年100M以上光纤接入用户达3200万户;实施新数字家庭计划,加快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平台建设,鼓励广电播出机构和节目制作机构增加4K内容供给,在全省范围内推动4K电视普及应用。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及光网城市、4G及无线宽带城市、通信数据中心及调度中心、三网融合及新兴网络应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等建设,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省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45%以上,珠三角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城市基础设施

  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打造现代宜居城市

  【短板】当前,我省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与世界级城镇群发展要求不匹配,珠三角铁路(含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密度约4.2公里/百平方公里,与巴黎(17.4)、纽约(8.1)、东京(11.7)等世界发达都市圈的水平相差较大。我省大部分城市供水仍为单一水源,缺少应急备用水源,且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015年我省年人均耗水量为422.07立方米,是全国人均耗水量的1.6倍。

  【后劲】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2860亿元,建设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深圳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佛山市轨道交通三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41项,城市轨道运营里程达1100公里。投资约170亿元,建设城市供水项目15项,城市自来水普及率100%.投资约500亿元,建设综合管廊及其他项目32项,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00公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打造现代宜居城市,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生态环保基础设施

  珠三角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短板】我省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滞后,每万立方米污水处理规模配套管网仅约10公里,明显少于江苏、浙江的24.2公里、28.4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1.6%,低于全国94.1%的平均水平,部分市县垃圾围城现象突出。省控断面水质仍有17.7%不达标,其中8.1%为劣Ⅴ类,城市黑臭水体数量居全国首位,全国1945个黑臭水体中我省有243个,大大高于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省份。

  【后劲】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560亿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等项目21项,集中式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80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地位,实现珠三角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投资约330亿元,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30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投资约750亿元,建设练江、小东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茅洲河流域等重点跨境河流污染治理项目和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等项目30项,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投资约60亿元,建设粤东区域环境生态监控中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等环境平台项目4项。

  科技基础设施

  构建协同高效、开发共享的珠三角大科学网络

  【短板】我省虽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较多的省份,但项目建设进度偏慢,集群化发展、政策环境和产业配套等方面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缺乏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匹配的创新科技人才。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足,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短板。高校等机构科技研发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依然缺乏,整体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后劲】计划2017-2020年投资约640亿元,建设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微子二期实验室(江门)、中国科学院(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项目18项。推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围绕基础物理、海洋科学等前沿领域启动建设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国家和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检测平台建设,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进一步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构建协同高效、开发共享的珠三角大科学网络,谋划建设广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